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促进> 重点项目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21视力保护色: [ ]字号:[ ]

宁政办发〔2017〕6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十三五”互联网经济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根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情况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宽带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全国领先。2014年6月,电信、移动、联通、铁通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在南京贯通110G带宽并正式承载业务,南京市成为继北京、上海和广州后第四个建成的直联点。2015年11月,南京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光网”城市。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光网铺设达33万皮长公里、750万纤芯公里,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000G,宽带端口数达到716万个,固定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数达到323万,位居全国前列。我市国家级园区10G以上光纤接入网占比80%左右,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5.6G,省级园区10G级光纤接入网占比达到50%左右,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1.7G,企业百兆光纤宽带接入占比20%左右。

  无线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全市3G和4G基站总数达到34100个,3G和4G无线网络实现全市覆盖,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082.2万户,其中3G/LTE手机用户达到838.5万户。WiFi AP接入点超过96000个,已经实现城市、县城和乡镇的连续覆盖,农村数据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3A级以上景区、高铁的全覆盖,地铁10号线、机场线、宁天城际等线路4G信号全线覆盖。全市4G网络覆盖区域达到95%以上,人口覆盖率98%以上。

  (二)互联网产业基础明显增强

  互联网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十二五”期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409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软件业务收入309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云计算收入约460亿元,数据服务、运营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及与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收入约36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1052亿元。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网络游戏、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发展迅猛,带动了全市互联网经济的增长。

  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2015年底,全市纳入统计软件企业达到1842家,其中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8家,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5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2家。6家企业入围“江苏省2015年度互联网十大风云企业”,3家企业入围“江苏省2015年度互联网十大新锐企业”,15家企业获得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业大赛奖项。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互联网+”商贸、旅游、金融等细分领域,涌现了一批知名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产业技术实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已有12家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设立了15个海外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同时,IBM、微软、甲骨文、SAP等30家世界500强软件企业和36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在南京落户,设立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全市累计评估登记软件产品达11737个,其中“中国优秀软件产品”93项,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超过2.4万件,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电信通讯等软件产品和服务占有率保持全国领先。在未来网络、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库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三)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互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113.54,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101.66,工业应用指数为84.65,应用效益指数为194.32。以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为主攻方向,创建了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高淳经济开发区等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南京市成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智能工厂培育计划,加快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的推广应用,在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互联网助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运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南京市智慧农业中心。全市已建成汤山翠谷、雨发农业生态园、六合永鸿巴布洛、白马现代农业园、武家嘴农业科技园等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认定市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单位)20家,其中有10家被认定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单位)。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达15%。2015年,全市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数量达2500多家,实现网上营销额46亿元。此外,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肉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食品安全追溯认证平台、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等。

  互联网在消费领域渗透快速。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满足网民基本的沟通、信息查询、娱乐功能的应用使用率排在全国前列。南京网民的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的使用率超过50%,旅行预订、团购软件的使用率30%左右,互联网理财的使用率接近20%,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加速融合。我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相继出现了苏宁易付宝、焦点科技新一站保险等一批有影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批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已经起步。此外,南京的第三方支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南京已有包括市民卡公司、易付宝、大贺会支付在内的7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占全省的44%。

  互联网在民生领域应用全面推进。一是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推出了游客助手、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智慧景区试点、旅游执法e通和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二是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建设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实现持市民卡就医人员的自助消费。以市民卡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为抓手,完成预约挂号、医院就诊、结算、医检结果查询等业务。三是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建成交通运输管理和业务数据采集、交换、处理和发布的数据平台。完成“路网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市域国省干线重要路段运行监测的覆盖面。四是构建城市智能门户“智慧南京·我的南京”APP。深度融合政府管理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在个人社保、公积金、车辆、驾照、医疗、政务办理、民生服务等方面的优质服务,通过强实名认证注册,实现“一站登录、私人定制”的精准化信息服务。“智慧南京·我的南京”APP实名制注册用户已达百万,逐渐成为智慧南京建设探索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尝试和战略突破。

  (四)互联网创新创业稳步推进

  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全市各级政府、高校、园区纷纷开展各类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极大地营造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社会各界创新创业的热情。2015年12月,成功举办南京市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大赛,通过“培训+比赛”的模式,加强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挖掘优秀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典型,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首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723个项目参赛,项目覆盖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以及“互联网+”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多领域、多行业。

  新型众创空间不断涌现。南京市依托高校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东大、南大、南邮等高校共建一批互联网众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与银行、创投、孵化器等机构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创业家黑马成长孵化基地。南京市建设了一批新型众创空间,如36kr(三六氪)、易创空间、北岸创客空间、中国移动互联网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啡咖啡孵化器等创客空间,汇集了大量优秀创业人才、创投企业、创业项目、行业专家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互联网创业融资日趋活跃。据江苏互联网年度融资报告显示,2015年全省互联网领域公开融资案例共计154例,公开融资总额为490亿元。其中,南京市公开融资案例78例,位居全省第一,过亿元融资案例有14起,涉及11家企业,占全省的57.9%;融资总额也远超省内其他城市,占比超过一半。

  (五)互联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互联网政策支撑趋于完善。“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2015—2017)》、《南京市“互联网+”实施方案(2015—2017年)》、《关于加快智慧南京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十三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智慧南京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7)》、《关于加强智慧南京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南京市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关于加快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从加强引导、加大支持、加快培育等各方面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为南京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互联网产业载体初现雏形。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以下简称“一谷两园”)、徐庄软件园等互联网产业载体的实力不断增强。南京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稳步推进,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打造了新动能。未来网络谷、智能电网谷、生物医药谷、生物农业谷等重点产业载体的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入,管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软件人才储备日益充裕。目前,全市软件和互联网从业人员总数近65万人,人才储备丰富。“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软件企业家培育工程,累计有34位优秀企业家当选“软件产业领军人物”,累计有20位优秀企业家入选“成长型软件企业家”。全市拥有国家、省、市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37家,年培训规模超过8万人次。

  (六)互联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互联网认识亟待加强。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开放、协作与分享,与北上广深等互联网一线城市相比,我市互联网认识仍显薄弱。南京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特色产业,但许多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认识不足,缺乏借助互联网转型的紧迫感。此外,部分南京企业家的理念、组织架构和模式创新还没有适应互联网化转型。

  互联网龙头企业亟待做强。南京市互联网产业整体呈现“有高原无高峰”发展状态。在互联网基础业和互联网服务业都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创新性产品。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市互联网交易平台大多属于细分行业的垂直型平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技术自主创新的引领能力,缺少互联网巨头企业。全市有4家企业入围2015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数量远低于北京(44家)、上海(18家)、深圳(10家),而且总体排名靠后。

  互联网生态环境亟待优化。一是互联网投融资环境亟待优化。全市互联网资本市场活跃度偏低,一些崭露头角的企业相继被其他地区资本或互联网巨头控股。二是互联网人才支撑亟待完善。我市软件研发、安全管理、产品运营等方向的高端人才尤为缺乏。互联网企业间人才争夺加剧,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专业化社会培训和人才服务机构力量较为薄弱。

  (七)互联网经济发展面临形势

  互联网经济迎来高速发展期。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入渗透融合,引发了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布局的巨大变革,已成为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核心。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互联网+”为国家战略。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省委召开互联网经济发展座谈会,研究和谋划江苏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点。2015年4月,江苏省委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省“互联网+”聚焦发力的重点领域。同时,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互联网+”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并出台了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实施方案、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实施方案、建设中国“互联网+”名城实施方案、建设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实施方案等涉及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政策。这些为我市发展互联网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技术创新引领互联网经济加速变革。移动互联网日趋普及,物联网的应用已经能够使计算机和机械设备与人产生最基本的交互,未来将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互联网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优化、增长、创新、新生过程中,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将层出不穷。我市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有利于区域内企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发展的前二十年中,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处于由“BAT”等互联网巨头主导的消费互联网时代。随着虚拟化进程逐渐从个人转向企业,以价值经济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互联网将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理念不断融入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各行业,产业互联网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互联网是南京发展互联网经济的重大机遇。据通用电气公司测算,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在全球将达到15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工业互联网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改变的不仅仅是产业销售体系,还包括整个生产体系、流通体系、融资体系、交付体系,甚至产业生态和价值分配格局。南京既有制造业的优势,又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基础,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将成为南京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互联网安全问题是发展互联网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正逐渐从个人计算机端转移至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全国智能手机中有85%的预装系统都是安卓操作系统,物联网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得各种病毒传播和蔓延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共互联网安全攻击事件仍呈高发态势,网络窃密、网站篡改、漏洞攻击、网络钓鱼、僵尸木马病毒、手机恶意程序、拒绝服务攻击等各类网络攻击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秉承五大发展理念,践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目标,以建设国际软件名城和中国“互联网+”名城为抓手,发挥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通信枢纽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主动顺应和引领新常态,培育和发展壮大新经济新业态,实现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和动力转换,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使互联网成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南京经济升级版的强劲动力,为南京争当全省“两聚一高”排头兵以及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开辟新路径、增创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着力健全创新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作用,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实现全市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公共服务等再优化与再提升。

  跨界融合。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互渗透交叉,鼓励产业间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扩大不同领域间企业交流合作,加快构筑产业重组和资源配置新格局。

  重点突破。结合全市互联网经济发展特点,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优势产业重点推进,突破和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培育和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逐步形成互联网产业的特色与品牌。

  开放共享。破除制度、政策和行业壁垒,以开放包容的思维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推动跨界融合,推动数据、技术、平台和服务等资源共享,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

  安全可控。持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坚持发展突破核心技术,构筑坚实的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安全有序的机制和环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产业政策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管理体制高效、支撑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完备、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生态系统,互联网成为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建设国际软件名城和中国“互联网+”名城的创新动能以及提升民生服务的有力支撑。

  2.具体目标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到2020年,总体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全光网城市。全市城区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000M,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200M;家庭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98%;城镇、农村宽带平均接入速率分别达到100M和50M;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3G/4G用户普及率超过130户/百人;探索发展窄带物联网(NB-IoT)、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高清互动电视用户占有线电视用户比例超过70%;统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四网”融合,开展融合业务创新和合作模式创新;完成全市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建设“企企通”示范工程。

  互联网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0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8000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5500亿元,规模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软件名城和中国“互联网+”名城;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000亿元;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6%以上,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培育6—8家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位居全国百强的互联网企业,打造8—10家细分行业特色平台,培育建设3—5家重点行业B2B平台和3—5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互联网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应用进一步深化,运用互联网进行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

  互联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2020年,建设5—8家政策体系完备、服务功能完善、投资体系健全、产业特色明显的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建设8—10家孵化功能突出、创业人才集聚、产学研联合紧密的省级互联网众创园;打造1—2个创新效应显著、品牌全国一流的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互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健康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传统产业大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建设面向传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平台。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光网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全市“宽带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统筹IDC数据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加大老旧住宅和楼宇光纤改造力度,实现城镇地区实现全光网覆盖;完成并启用麒麟科创园的国家广电骨干网江苏核心枢纽,全面建成基于数字化和光纤化改造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支持开展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到2020年,将南京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光网城市。

  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互联网用户体验度,形成多层次、高带宽、全覆盖的基础网络;进一步推动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企业在科技载体、政府机关、商贸区、餐饮场所、宾馆、银行、交通枢纽、医疗机构、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和公共文化场馆等公共场所建设免费、优质、安全的WiFi网络,推进WiFi全域覆盖和规模商用;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提升4G网络服务能力,加快布局NB-IoT、5G等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全市1.4G TD-LTE无线宽带政务专网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和覆盖范围,提升城市综合管理保障能力,推进广电有线无线融合网络建设。到2020年,市、区城区公共区域实现免费WiFi全面覆盖,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5G试验和商用网络启动建设,互联网全面引入IPv6技术,并成为国家无线宽带专网建设示范城市。

  加强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明确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路径,基于工业以太网、泛在无线、软件定义网络(SDN)、及工业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部署;完善“网+云+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推广重点工业企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提升大中型企业高速宽带接入能力;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链,重点在工业领域加快推进大数据示范应用,以应用推广带动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一批各行业的示范典型。到2020年,实现全市重点园区G级覆盖,千家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为万家企业提供“网+云+端”三级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宽带网络“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

  推动功能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三网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呼叫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南京,提升全市信息数据存储和服务能力;推进北斗应用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发展,重点在智能交通、智能工业、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北斗卫星示范应用推广;提升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发展水平,为软件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和服务;推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等政府和社会公共信息的共享;培育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及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及相关企业拓展工业大数据服务业务。到2020年,全市总体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协调发展,三网融合工作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功能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二)推动互联网支撑产业发展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江北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软件园,引进和培育一批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封装测试企业,打造服务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晶元制造领域,全力引进国际先进集成电路生产线,重点在12英寸、16/14纳米先进工艺水平规模生产能力上取得突破。在设计领域,面向移动互联网、卫星应用、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应用领域,加快电源管理、数字信号处理(DSP)、模数/数模转换(AD/DA)、射频识别(RFID)等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不断提升设计业整体实力。在封装测试领域,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形成与制造、设计环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配套能力。在关键材料和生产设备领域,加快研发与产业化,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传感器行业创新发展,提升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技术,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的芯片设计、制备工艺及封测技术,加快推进MEMS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先进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传感器在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艺流程,促进工业控制、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方向的行业应用。着力突破射频识别、智能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加快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智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智慧工业、智慧交通、智慧健康医疗、智慧节能环保等物联网应用服务与示范推广。重点打造南京物联网谷、徐庄和仙林两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秦淮智能交通基地、南京软件谷物联网软件基地、江宁智能电网基地等物联网产业核心载体,形成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到202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

  加快信息通信产业发展。依托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发“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核心路由交换技术、新型路由交换技术等,积极发展以SCN为代表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系统,带动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产品、应用的大规模发展与推广,协同推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CENI平台的建设,建成我国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和演进式发展的技术融合平台。加大5G技术的研发,在密集网络部署、多天线阵列技术、用户速率、发射功率、频谱效率、能耗效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应用以及新型终端取得新的成果,推进实现5G网络商用。到2020年,全市信息通信产业实现收入1900亿元。

  加快基础软件与工业软件发展。依托“一谷两园”等重点园区,整合国产基础软件上下游各环节,集聚一批软件龙头企业,重点突破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新型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可信云操作系统、高安全高可信实时工业操作系统、高端装备嵌入式系统等操作系统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数据库关键技术;重点突破移动端和云端办公套件等办公软件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面向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智能控制与分析优化、装备智能服务、安全测试等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到2020年,全市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收入达500亿元,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软件产品生态体系,形成一批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加快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园、白下高新园等重点园区和特色应用基地,重点突破虚拟资源调度、数据存储处理、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轻量级容器管理、可视化等核心技术;重点开展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创新;结合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及工业等典型行业应用,重点突破大数据分析、理解、预测及决策支持与知识服务等智能数据应用关键技术;推动重点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发展。到2020年,全市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建成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发展。依托“一谷两园”、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等重点载体,充分整合全市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资源,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位置服务、运营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互联网软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面向商贸流通、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交通旅游、金融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培育一批互联网软件和服务重点企业,提升对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应用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服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南京开发区、麒麟科创园为主要载体,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布局智慧服务机器人产品及服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南京软件产业、制造业优势,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深化专业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发展无人飞行器、无人机等多种形态的无人设备和智能无人系统,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融合应用。到2020年,在机器人、深度学习、智能应用软件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位居国际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

  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产业发展。依托中国(南京)软件谷、徐庄软件园等主要载体,重点发展虚拟现实操作系统、数字视觉、数字图像、数字可视化、全息影像等技术、产品及服务;突破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显示、跟踪、触觉/力觉反馈、场景融合等关键技术;引导企业建立围绕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内容制作和开发者社区的增强现实领域生态链布局,加快VR/AR/MR技术在制造、医疗、教育、旅游、娱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

  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以南京软件园、新城科技园为主要载体,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内容创作、出版、传播和消费的模式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创意设计服务全产业链。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内容企业和数字内容产品及服务。

  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依托软件谷信息安全产业园、江苏软件园等重点园区,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加大相关标准的研制力度,推进信息安全产品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开展安全可靠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

  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依托“一谷两园”,引导重点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区块链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提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存储、管理、使用方式的优化重构作用,加快推动形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和领域,探索和组织开展示范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行业应用的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积极参与完善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标准体系制定工作。

  (三)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借助大数据等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实现定制化、柔性化生产,促进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跨界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作为工业互联网加速前行助推器的作用,积极开展智能工业等领域物联网应用服务与示范推广。到2020年,建成一批主业突出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区。

  提升企业互联网化水平。重点突出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设计互联网化建设,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设计体系;开展数字企业示范建设,组建数字企业创建咨询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数字企业创建咨询诊断活动;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开展线上购销、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服务,鼓励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产品销售模式,提高电商应用普及率;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融入新产品开发,建设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加快重点行业工业大数据的推广应用,创建“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示范。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50%。

  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以实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打通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引导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销售、从设备控制到企业资源管理所有环节的信息快速交换、传递、存储、处理和无缝智能化集成;通过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实现企业关键智能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的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的智能工厂。

  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汇聚众智,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行业在线采购、销售、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到2020年,培育制造业服务化骨干企业10家。

  (四)扎实推进农业互联网发展

  建设智慧农业中心。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促进农业政务、惠民服务的在线化、集成化、便捷化;采用“11N”模式,建设1个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1个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产业信息地图系统、农业电商分类分析系统等N个应用系统;突出抓好农业大数据建立开发和应用开放、农业政务管理和监管信息化、远程调度指挥和联动应急、“平台一站式”产业服务和民生服务、跨部门数据交换和共建共享等;接入水产养殖服务管理系统、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疫病风险预警决策系统、农机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业科技服务转化平台系统等。到2020年,农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迈上新台阶。

  推动智能农业示范应用。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农用无人机和机器人应用、农业智能工厂等,全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力争50%以上的园区建有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点;建设一批园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以设施农业等为重点,在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等农艺环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蔬菜园艺、食用菌生产、工厂化育秧等领域,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到2020年,培训2000个互联网“新农人”,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全面建立物联网应用示范点;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0%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65%以上。

  促进农村电商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高淳、江宁、六合三区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推广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的经验做法;突出抓好地方特色馆、农业电商一村一品集聚村、成长型和龙头型农业电商主体、区农业电商创业服务中心、镇村农业电商服务站、农业电商协会等,全力提升农业电商发展水平;进一步培育“电商村”,对电商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有重点地引导和推动,扩大销售规模。大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店”,以电子商务引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返乡创业、自主创业;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快递企业扩大农产品代购代销业务。到2020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比重达到10%。

  发展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农产品众筹等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使投融资和网上支付等服务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鼓励和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开发气候险等涉农保险,降低疫情和大面积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五)不断拓展商贸流通新业态

  发展“互联网+”实体商贸。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贸易向服务贸易升级,重构商业模式,从租赁模式演进为信息、物流、互联网金融等创新盈利模式;完善智慧购物,大力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通过移动支付与消费者联系互动实现消费闭环,渗透融合购物场景,推广智能导航、精准服务、移动支付等智慧商圈服务;推进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设,推动电商园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设电商创业创新空间;鼓励生产制造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建设电子商务售后服务质量检测云平台,完善互联网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000亿元,力争在长三角区域总量规模实现进位。

  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平台类、流通类等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流通企业整合资源,建设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中小流通企业通过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技术改造与管理升级;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移动支付、移动广告、移动社区、移动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以南京综保区、禄口机场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核心,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和跨境电商B2C直购业务;探索社区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推动以社区电商超市建设为重点的社区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发展以本地生活为主的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44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5%。

  发展“互联网+”物流。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开发,建立智能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保持8%左右增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每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以上。

  (六)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能级

  促进“互联网+”设计服务。支持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和品牌推广,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互联网工业设计创意品牌;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构建工业设计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快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产业园及工业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实施一批工业设计示范项目,着力开发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加快设计产品市场化步伐。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6%以上,总营收超过1500亿元。

  发展能源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加强对能源生产、调度、输送、消费的信息监测,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努力实现电力供需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实现燃气管网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调控;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统筹部署电网和通信网深度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同缆传输、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依托智能电网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到2020年,智能电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50亿元,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发展互联网金融。探索互联网企业构建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符合规定的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发挥南京产业优势,打造互联网众筹平台,鼓励投资倾向于科技成长型企业和文化创意型企业;提升信息安全与信用保障,加强移动支付、网上交易安全研究,完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及隐私的安全保护政策;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联盟。到2020年,汇聚50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驻50家“互联网+”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新型金融机构,建成泛长三角区域“互联网+”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

  (七)发展智慧民生服务新模式

  促进“互联网+”文化娱乐。提升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应用模式,重塑娱乐产业链,鼓励用户娱乐消费习惯的改变。丰富内容创作,促进发展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等创作模式,支持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高清内容、热点内容等创新内容产品;创新服务平台,面向数字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出版、数字音乐等领域,推动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内容发布流通平台、实现高清播放的内容播控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探索互联网新媒体营销,鼓励互联网文化娱乐和文学、影视、教育等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跨界合作,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业态模式创新。到2020年,以游戏产业、数字多媒体影视产业和原创动漫制作、应用及衍生品开发为重点的数字影音娱乐业,力争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闻出版业、新媒体产业和广告会展业为重点的新兴网络传媒业,争取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发展互联网交通。鼓励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推动完善汽车健康档案、维修诊断和服务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跨地域、跨类型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推广船联网、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分析人口迁徙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为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利用互联网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到2020年,长途客运联网售票覆盖率达100%,南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覆盖面达90%。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市卫生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资源数据库,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重构就医流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药品配送、绩效考核、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及医患生态,在医院各医疗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服务”;实施基于12320卫生热线和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的居民健康管理,实现医疗卫生监管可视化、医疗卫生机构间数据共享;促进健康领域医疗大数据分析、医疗消费者服务、数字化医疗仪器、远程医疗系统、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业态发展。到2020年,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达到80%,医疗卫生大数据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实现100%共享,医疗卫生新业态不断发展。

  发展互联网+养老。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建设南京市养老服务业指导中心,构建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实体服务,逐步形成老年人远程监测、网上和电话预约挂号、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依托12349养老服务热线,推广具有紧急救援、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呼叫终端,对老年人的主要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远程监测,实现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等个性化养老健康服务。到2020年,100%完成老年居民信息档案建设,60%以上老年居民可以使用老年电子商务进行生活服务预约,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养老服务网络。

  发展互联网旅游。全面推进全市旅游公众信息服务、旅游产业运行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等建设,实现互联网在全市旅游行业大数据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互联网+旅游”南京智慧旅游运行监测平台建设,完善客流大数据标准,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积极促进各区在全市智慧旅游数据平台框架标准下自建平台,与市级平台进行数据联动,最终实现市、区两级平台的纵向贯通,为对接省级大数据平台做好准备。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播、电视、户外、平面媒体和自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渠道,开展全方位的旅游公共信息传播,帮助和促进各类旅游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效的市场推广和产品宣传,进一步推动旅游企业与互联网深入结合。推动网站、手机客户端以及各类终端信息交互平台的数据贯通和信息联动,进一步推进南京旅游各类信息的综合利用。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向互联网转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实现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

  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互联网技术支撑作用,探索新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等新型教育模式;结合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鼓励传统教育机构进入在线教育领域,建设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育线上、线下大融合,通过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城市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对已有的教育模式、内容、方法、评价等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加强区域教育城域网和市区两级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夯实全市“互联网+教育”的基础;开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继续推进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开展3D打印、体感互动、物联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等“基于网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智慧教育环境建设,逐步实现智慧学习和教学。到2020年,全市建成5—10个新技术教育应用体验中心和100个“STEAM课程实验室”。

  (八)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提高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整合优化办事流程,依托“智慧南京·我的南京”APP、“中国南京”网站群,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化服务;加快制定政务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和目录体系,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企业基于政府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进一步突出用户向导,加快各部门业务系统和内容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政务事项网上运行、网上办理。到2020年,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符合外网受理的事项达100%。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整合社区管理、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等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功能;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工作模式,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市民卡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服务索引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办事“一证通”;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业主生活质量;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到2020年,“智慧社区”建设实现全市社区全覆盖。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市、区统一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以全市人社业务一体化、数据大集中、应用一卡通为目标,统筹建设覆盖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范畴,具备业务经办、信息监测、监督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五类应用系统,覆盖全市城乡、运行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化体系,实现跨区域、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互联网+人社”理念,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多渠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权力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加强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一站式、标准化”的网上服务,努力实现从综合咨询服务向在线办事服务的转型。

  构建智慧公共安全体系。深化“平安南京”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完善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重要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协同联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智能化水平,整合优化形成完善、集中、可溯源的安全生产大数据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的服务、监管和辅助决策功能,为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供支撑;构建智慧食药监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开发行政审批类应用、监管执法类应用、安全追溯类应用、决策辅助等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食品药品的统一审批受理、安全监管执法、生产记录查询、监测等管理和服务。

  推进互联网在市场监管、公共事业、环保、征信等社会治理各方面创新应用。提升市场监管智慧化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价格管理与互联网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智慧物价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事业智慧化,推进公共事业机构业务协同机制建设,实现水、电、气等业务网上“一站式”集中办理;加强智慧环保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宜居环境,强化环境应急预防和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互联网企业利用信用信息平台管控风险,深化企业、个人征信,促进各类信用信息互动共用;进一步整合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将综合管理类工作流程整合进入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将全市有考核需求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整合到数字化城管系统。

  (九)聚焦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推进“双创”工作,以线上“互联网+”双创平台广泛整合制造资源与能力,为线下实体产业双创活动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支撑,依托双创平台实现企业创新与再创业;充分整合政府、产业组织、高校、研究所及企业资源,实现协同双创;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围绕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机器人、北斗卫星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继续高标准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和“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水平,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的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载体,鼓励产业园、众创园等载体积极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强化创客平台的任务众包、项目众筹、成果交易、机能培训、协同创新、产业聚集等服务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互联网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攻关。突破新型智能网络技术、工业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工业控制和应用软件技术、网络化传感器及芯片技术等一批企业互联网化关键核心技术;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升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集成服务企业的架构设计、综合集成和解决方案能力;积极研发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云计算及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卫星应用、数字内容等关键领域的技术。

  联合研发协同创新。支持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开展智能芯片、工控软件、工业大数据、系统集成、协同制造等联合攻关;引导电子、家电、服装等企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充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支持机械、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等企业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模式。发挥大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研发测试、创业培训、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兴众创空间,打造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新载体。

  标准建设与推广。按照工信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要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培训评估和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参与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软件企业发展的质量水平;鼓励企业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工作,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引导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工控系统、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工程

  积极实施智能工厂培育。支持企业制定一体化解决方案,对列入全市智能工厂建设计划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对标设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对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帮助企业进行顶层设计;加大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建设,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验证、新模式及试点示范项目。

  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引导电子、家电、服装等企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充分对接用户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制造企业硬件“软化”和生产向服务化转变。鼓励互联网企业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服装、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重点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建立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

  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企业内部部门间、企业与企业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实现集聚和对接,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关节实现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在机械、汽车、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运营商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推动企业间研发资源、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等横向集成,促进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实现交互共享。

  推动制造服务模式创新。在重点行业组织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CPS)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打造一批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推出一批企业互联网化整体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大中型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龙头企业培育。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引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鼓励互联网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加快做大做强。引导互联网企业“走出去”发展,实现新兴市场开拓、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以及海外优秀人才培育与引进。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利用中巴信息走廊、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中日韩软件产业合作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境外总集成、总承包工程项目服务。鼓励中小软件企业通过本地国际化大企业的国际营销网络走出去,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40家互联网骨干企业。

  知名互联网企业引进。采取市场换技术、数据换项目、平台换资源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中国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和世界500强企业为招商重点,大力引进国内外互联网知名企业落户。

  小微新锐企业培育。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的服务;探索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和新渠道;培育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提升南京互联网经济发展集群创新能力。

  (四)互联网载体提档升级工程

  推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各区(含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规划建设与当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互联网+”产业园(含互联网孵化器、楼宇等);加快发展“一谷两园”国家级软件园区,做强做优软件谷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软件谷信息安全产业园等特色产业载体,重点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集聚;进一步明确徐庄软件园、江东软件城、新城科技园等省级软件园的产业定位,提高专业孵化能力,实现特色发展。深化省市共建省级互联网产业园与众创园工作,加快建设软件谷、白下高新园等省级互联网产业园,到2020年,推动建设5—8家省级互联网产业园,8—10家省级互联网众创园。

  加快互联网创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完善创业投融资、创业展示、创业交流、专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服务功能,实现创业过程服务线上全覆盖。鼓励企业自建开放式研发和技术交易平台,为平台用户提供研发众包、检验检测、成果对接、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和培育江宁区石塘互联网小镇、江宁区南京未来网络小镇、雨花台区“互联网+”创星小镇、玄武区徐庄E电园小镇、秦淮区紫云云创小镇、云魔方电商小镇等一批互联网经济领域特色小镇,推动江宁横溪申办江苏互联网创新大赛永久赛址,搭建互联网创客平台。

  推动传统产业园区的互联网化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园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应用宽带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支撑能力,支持生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并逐步推动全市各区及重点园区的特色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发展特色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和供应链协同平台;培育涵盖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园区。

  (五)互联网人才外引内育工程

  高端人才引进。组织国际化人才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留交会等服务平台的作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才。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省“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充分利用“创业南京”英才计划等现有人才引进计划和创业服务机制,加大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加速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实施精准引才,突出“高精尖缺”,瞄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软件等重点产业方向、关键技术领域,引进国际国内专家。

  实用人才培训。重点依托在宁高校院所以及培训服务企业,重点发展5—8家省级互联网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为软件园区和企业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推动已落户的人才培训中心等提升规模,培养与国际接轨的软件外包人才;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企业家培养。依托省经信委“育鹰计划2.0”工程,每年培养面向“互联网+”多领域的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50人以上,提升软件企业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素质;通过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人才峰会、企业国际化经营巡回讲座等线下活动,培养一批敢于担当、争为人先,具有未来国际化眼光、互联网思维和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互联网企业家。

  (六)互联网发展环境营造工程

  落实支持政策。加大软件和互联网园区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扶持力度,保障企业互联网化提升等重点工程、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的资金支持;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探索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的基金化方式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创客的创业培训及相关创业服务,扶持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及网上创业实践。鼓励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引进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完善创业投融资、创业展示、创业交流、创业会客厅、创业媒体、专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服务功能。加强对全市互联网企业上市引导、扶持和培育,全面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鼓励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依法参与设立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倡导基础电信企业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降低网费的相关要求,通过技术升级和业务创新等多种手段,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降低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营造良好互联网经营发展环境。

  营造创业氛围。支持政府部门、高校或社会机构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互联网应用宣传、互联网经济高峰论坛、主题沙龙、考察调研、抱团营销对接会等行业交流活动,促进相关企业从分散经营向抱团发展转变;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产业组建产业联盟,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互联网+”主题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具体牵头职能部门和参与部门的责任分工,实现全市联动、统筹规划,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与浪费;各区(开发区)和园区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健全工作制度,扎实推进本地区互联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互联网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支持成立互联网跨界企业、产业联盟组织,共同实施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供应链整合、产业协作、投资并购、园区建设等合作。

  (二)树立典型示范

  加大对“一谷两园”、省级软件园和互联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和企业指导,制定互联网经济示范园区、企业的评定指标体系,实施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每年评定一定数量的互联网经济重点园区和企业,给予表彰并向全市介绍经验,提高南京企业家对互联网的认识,鼓励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转型升级,增强标杆带动作用。开展互联网经济的各类宣传讲座、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报道先进、梳理典型,营造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构建诚信体系

  加强网络信用体系和可信交易保障环境建设,健全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电子商务规范管理与服务平台;规范信用信息的公开和使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提供信用评估服务;依法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监管,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并将侵权、假冒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四)加强国际合作

  高标准举办中国南京软博会,配套举办软件大赛、研发大会、开发者大会等,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化技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市场开拓平台。通过世界知名专业展会参展推介活动,宣传推广南京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提升南京软件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南京至洛杉矶直航契机,进一步加深与美国在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人才、项目交流合作。

  (五)保障信息安全

  支持面向“云网端”环境下的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类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安全咨询及集成、安全运维管理、安全测评和认证、安全培训等信息安全服务发展;加强工业信息安全政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以工业信息安全检查评测和信息共享机制为重点的监管体系,支持工业信息安全仿真、测试和验证平台建设,以及测试评估、安全验证等技术和服务研发和应用;推动电子认证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融合,加快可靠电子签名应用推广,创新电子认证服务模式;加强隐私保护、可信身份标识保护、身份管理和验证系统等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强化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信息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7年3月21日)

【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